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報告,截至 2017 年 6 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 7.51 億,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 7.24 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 96.4%。目前,網絡已成為人們工作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網絡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網絡成癮是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而出現的一種成癮行為,并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網絡成癮中,游戲成癮尤其受到關注。2019 年 5 月 25 日,游戲成癮障礙首次在國際疾病分類第 11 版(ICD-11)中列為疾病,引發(fā)廣泛的爭議。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游戲成癮障礙的診斷標準有嚴格的規(guī)定,包括九條:
1、完全專注游戲;
2、停止游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癥狀;
3、玩游戲時間逐漸增多;
4、無法減少游戲時間,無法戒掉游戲;
5、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即使了解游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游戲;
7、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游戲時間;
8、通過玩游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因為游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
滿足上述九條中的其中五條,才會被診斷為游戲成癮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診斷標準并沒有規(guī)定游戲時間,而主要是強調游戲成癮對游戲者個人生活的影響和社會功能的損害,另外,還強調了游戲成癮者對游戲的渴求以及戒斷癥狀。這種成癮和其他成癮如賭博成癮、物質成癮有類似之處。
游戲成癮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心理治療,包括家庭治療,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等,著名教授陶然有本書《真情的虐待-一個網癮心理醫(yī)生的手記的論壇》這本書中,描述了他根據自己經手的生動案例,從場景式的角度展示網絡成癮個案的發(fā)展過程,系統、全面地闡明了網絡成癮的個體因素、家庭環(huán)境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介紹了心理綜合治療的原則、方式及手段,是對網絡成癮實施綜合干預具有突破意義的嘗試。
而江湖上的電擊療法,其實本質上是心理治療中的厭惡療法,把對網癮的沖動與電擊的痛苦結合起來,從而治療網癮,這種療法可能會對網癮者,尤其是兒童青少年來說,造成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
值得精神科醫(yī)生關注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游戲成癮者可能與多種精神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物質成癮,焦慮障礙,抑郁障礙等共病,相互作用。
以網絡成癮共病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為例,2004 年 Yoo 等首次報道了兒童青少年網絡成癮容易共病 ADHD。Bernardi 和 Pallanti 采用隊列研究對美國 50 例網絡成癮者的調查發(fā)現,14% 為 ADHD 患者。Ha 等報道,58.3% 的兒童網絡成癮者被診斷為 ADHD。2016 年關于 403 名日本大學生的調查顯示,網絡成癮可能與 ADHD 的某些特征如沖動有密切的關系。Meta 分析結果表明,網絡成癮者中 21.7% 共病 ADHD,而在健康人群中僅為 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種網絡成癮與 ADHD 共病的可能原因包括(1)ADHD 患者可能由于行為反應抑制方面的缺陷,更容易被網絡吸引,缺乏對網絡使用的自控能力,容易形成網絡成癮。(2)獎賞機制異常:ADHD 患者往往不愿意等待大的但延遲的獎賞,而常常選擇小的但可以即可滿足的獎賞,由于互聯網,尤其是網絡游戲,可以給人帶來即刻滿足,因此可能會強化 ADHD 患者的上網行為。(3)逃避挫折和失敗:ADHD 患者往往在學業(yè)和人際關系上遭受較多的失敗和挫折,可能會通過網絡游戲尋求刺激和安慰,作為逃避現實的手段,從而強化 ADHD 患者的上網行為導致網絡成癮。
在網絡成癮共患 ADHD 的患者中,Han 等研究發(fā)現哌甲酯可以減少網絡成癮共病 ADHD 患者的游戲時間及發(fā)生率。
當然,這不一定意味著,網絡成癮患者一定會共患精神疾病,但是,在網絡成癮患者中重視其是否共患精神疾病如注意缺陷障礙,焦慮障礙,抑郁障礙等,并進行積極治療,可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原創(chuàng): ha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