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肢體語言,沒有時效性,卻有實效性,如果講道理真的不奏效,不如就試試用身體語言去緩解孩子內(nèi)心的焦慮、不安與恐懼,建立一種同頻的共情關(guān)系,效果也許會比對孩子大打出手和不停嘮叨更好。
父母的身教不能止步于行為的教育
更應(yīng)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臺灣心理學博士洪蘭女士,曾帶一位外國教授去花蓮和臺東旅游。教授一路對路邊的花草樹木非常有興趣,不停地詢問,洪蘭女士對此卻一無所知。突然,教授大喊停車,原來是有一條蛇正在過馬路,司機本能地加重油門想碾過去。直到蛇過了馬路,教授才說可以走了,并對洪蘭博士說,這是一條美麗的蛇。
這件事令洪蘭博士開始自省,也給她一個機會去思考本土的教育缺失究竟在哪里,她認為這正是由于孩子從小就缺少生命教育。
事實上,這種教育缺失不僅存在于臺灣地區(qū),在大陸也是相同的情況。我們的生活伴隨著“社會叢林法則”,如果我們不把一些看似“邪惡”的對象打倒,就無法獲得“更好”的生活。
但是每一種生物存在于世界都有意義,就好像蛇會捕殺老鼠,貓頭鷹會捕殺蛇,這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世界,唯有掌握了工具的人類沖破了這個生物鏈,但這不是我們?yōu)樗麨榈睦碛伞?/span>
我們太過專注于自己想要獲得的東西,因而很少在意周圍的事物。我們?nèi)鄙倌托娜バ蕾p生活中的細節(jié)美,因為這與成功沒有關(guān)系,對我們來說,人和東西大致分為兩種:有用、無用。有用的留下加以利用,無用的丟棄不再理會。
面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因為文化課很重要,所以孩子的一天除了吃飯、睡覺,基本與課本為伍。他們很少能有機會拋下課業(yè),單純地去享受自然,去感受生命的可愛,去觸摸世界的美好。即使春游也需要肩負“游記”的壓力,而不能完全敞開自己。
孩子們不能在生活中去感悟生命的美好,課本也無法教會孩子去熱愛并尊重一切生命。如果家長的身教還不能能為他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孩子的成長就讓人憂心了。
三、適當?shù)淖杂?/strong>
給孩子選擇權(quán)、嘗試權(quán)與犯錯誤權(quán)
每當談到給兒童自由的時候,常會遭遇質(zhì)疑。質(zhì)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為“放任自流”或“無法無天”。它顯示了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尚處于一個幼稚的階段。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三權(quán)”:選擇權(quán)、嘗試權(quán)、犯錯誤權(quán)。怕孩子犯錯誤,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這樣的家長,就是強權(quán)家長,他們對孩子“關(guān)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