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小建立了閱讀興趣的人,會有更好的自我治療的能力。這一點,也是基于前面提及的閱讀帶來的智力和心理兩方面良好的基礎。
當然,閱讀的功能不可能強大到解決所有的教育問 題。拆一座房子可能只需一把鎬頭,而蓋一座房子則需要動用許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樣,閱讀雖然非常重要,但還需要其它要素來配合。
二、言傳身教
家長的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古人說得多好,“言傳不如身教”,這六個字無人不曉,但有多少人會以此為鏡,真正踐行身教?
常有家長抱怨,說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時,老打別人,講道理沒用,揍一頓也沒用。還有人問,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壞脾氣?其實,這些家長只看到孩子的不是,卻看不到自己給了孩子一個生氣就打人、愛發(fā)脾氣的壞榜樣。而家長用行動告訴孩子的,遠比言語告訴得多。
為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么面貌——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里面了。
當父母的,會發(fā)現(xiàn)一個常見的問題:
我們明明已經(jīng)在和孩子講道理了
但是他們還是不聽話
首先,要確定一點,我們所認為的“聽話”,不是“毫無思考地聽從大人的話”,而應該是一種“容易溝通的狀態(tài)”。容易溝通的孩子,其實是帶著自己的思考和邏輯的,具有同理心,而非人云亦云。
看起來很“聽話”,事實上這種容易溝通的狀態(tài)源于父母、老師以及其他大人對他的尊重和理解,一切都是以愛為基礎的,脫離“愛與接納”這個根基來談“聽話”,都是空中樓閣,是不穩(wěn)固的。
1、講道理真的奏效嗎
我們都知道打罵和冷暴力是極其糟糕的溝通方式,所以比起那些暴力手段,很多家長都更偏向于“講道理”。然而講道理真的奏效嗎?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來溝通嗎?不盡然。
2、“不講道理”的科學
在我們大腦里有個部分叫大腦前額葉,但它不是一下子就發(fā)育好了的,大概要到孩子的青春期(12、13歲左右)才開始發(fā)育,直到孩子25歲才逐漸成熟。換言之,12歲(一個大概的年紀,存在個體差異)以下的孩子,對于一些家長侃侃而談的大道理可能不會真正深刻地體會,越是小的孩子,講道理顯得越無用。
3、身體語言更重要
與孩子(特別是小孩子)的溝通,除了講道理(語言),更適合的其實是“身體語言”。家長的眼神、語氣、動作,都算是身體語言的一部分,善加利用你的身體語言去與孩子溝通,可以很好地調(diào)整孩子身體的神經(jīng)反應機制,讓他們更愿意放松自己的戒備,袒露自己的內(nèi)心,有了這樣的基礎,溝通才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