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柳葉刀》雜志發(fā)表了糖尿病領域著名的“荷蘭饑荒研究”。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1944-1945年饑荒時在媽媽肚子里挨餓出生的荷蘭人與之后一年食品供應正常時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后更易發(fā)胖,并伴有胰島素抵抗和餐后血糖升高。
3、我國的三年大饑荒等研究
“遭遇中國大饑荒的嬰幼兒成年糖尿病風險增加”,這個結論是2010年中國疾控中心的馬冠生等人得出的,同時發(fā)表在2010年的《糖尿病》雜志上。
馬冠生他們通過2002年中國國家營養(yǎng)和健康橫斷面調查,找到了1954-1964年出生的農村受試者7874人,結果發(fā)現(xiàn),遭遇過1959-1961年三年中國大饑荒的胎兒與兒童,成年后患高血糖癥與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其中,又以后來營養(yǎng)過剩者更甚。
同樣,哈佛大學教授胡丙長也主持了一項同樣針對中國三年大饑荒年代胎兒的研究,結果明確表示,胎兒時期嚴重的饑荒與成年后高血糖的發(fā)生風險有明顯的相關性,而且,越是成年以后飲食習慣西方化和經(jīng)濟條件好的人,這種聯(lián)系越強烈。
早年饑荒因素的影響,或許也是中國人沒有美國人那么胖,卻擁有更高的糖尿病患病率的原因。
現(xiàn)在,糖尿病人應該明白為什么自己和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糖尿病人,甚至爆發(fā)出了不少的“小糖人”。
解密中國“小糖人”的爆發(fā)原因
在中國,曾經(jīng)被稱為“成年型”的2型糖尿病近年來有年輕化、低齡化、幾何級化發(fā)展的趨勢。
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經(jīng)逐漸成為搶占成年糖尿病“地盤”的主力。
細想中國糖友幼年化現(xiàn)象,一是也許和節(jié)儉基因有關,再者就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國人肆意飲食不加節(jié)制的后果。
生活可口可樂化:在祖父輩生活中沒有可口可樂等碳酸帶氣飲料的年代,溫飽也成問題,那個時候糖尿病三個字對于整個國人都是遙遠的事情。
但今天,從嬰幼兒開始,解渴這件簡單的事情,有太多機會被可口可樂、雪碧等代替了我們原來“甜蜜的井水”。等成年工作以后,不是快速以雞腿堡等各種快餐而解決,就是常常出入高檔酒店開會、吃飯,將滿桌的珍饈佳肴收入肚中。這樣的生活,誰都無法抵擋。
“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久坐不動的一代:科技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提升,帶給中國人的不但是飲食結構的改變,也是出行方式的改變。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普遍開始享受家庭小汽車帶來的舒適和便捷,不知不覺間,就給人體帶來了改變。